厦大经济学科举办2021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端论坛

 

7月28日,由厦大经济学科主办的2021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端论坛在厦大经济楼举行,本次论坛是2021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暑期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邀请15位专家学者演讲。

 

论坛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兴祥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校长助理、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和经济学院教授方颖致开幕辞。

 

 

方颖表示,厦门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有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以王亚南、郭大力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强调应以中国人的资格研究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众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经济实践中探索总结中国经济运行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连续5年举办的政治经济学高端论坛为厦大政治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希望各兄弟院校学者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裴长洪研究员做开幕主题演讲。裴长洪总结和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其中,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理论创造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伟大工程的建设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将发展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理论体系。

 

随后,两场主题演讲先后举行,6位专家学者分别带来精彩报告。每场报告结束后的问答环节,暑期学校学员们也积极与演讲嘉宾交流互动。

 

# 主题演讲(一)#

 

丁任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丁任重教授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他首先指出: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基于两个大局。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第一个大局的重点是“全”,第二个大局重点是“变”。其次,我国目前的新发展格局为两大循环。我国双循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发展国民经济;二是改革开放后对外发放加速,通过产业不断升级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三是当前的双循环发展战略,并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后,他对两个奇迹进行了理论阐释,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原因是我国具有理论优势、制度优势、体制优势与政策优势。

 

荣兆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

 

 

•安徽大学荣兆梓教授将马克思主义分为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分别为《资本论》、苏联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其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也是对4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总结。此外,在该阶段下中国应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要有生命力,与时俱进,应要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最后,荣兆梓教授提出应明确每一发展阶段的起点,与目标进行区分,每一个阶段的相对真理都只是继续前行的起点,而不是终极目标。

 

谢地: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处理好十大关系

 

 

•辽宁大学谢地教授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后续的发展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四是政治经济学文本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关系;五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问题导向与理论抽象的关系;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七是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的关系;八是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的关系;九是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关系;十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叙事与现代经济学研究、叙事的关系。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一步需沉淀与完善的领域指明方向。

 

#  主题演讲(二)#

 

杨志:怎样正确认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资本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杨志教授论述了我国公有制经济资本形态中的现实、问题、依据和思路。杨教授首先从所有制、经济运行和公有制经济治理的角度解读了公有制经济,并指出应正确认识理解公有制经济和公有资本,进而论述了公有资本的内在矛盾等现实背景。其次她阐述了公有资本的内在矛盾,认为关于公有资本的理论创新远远落后与实践创新,同时她指出现有研究缺乏揭示公有资本内在矛盾的理论依据,未来相关研究应包括基于对公有企业和非公有企业的“田野调查”等比较研究。最后她论证了研究公有资本的理论依据和思路,一方面,她认为研究公有资本应该基于唯物史观这一大历史观和领悟《资本论》精髓这两个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研究公有资本应该基于资本二重性揭示公有资本的本质特征,从而引导经济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推动公有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杨志勇:经济政策与实事求是

 

 

•中国社科院杨志勇教授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战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阶段中的经济政策,分析总结了经济政策选择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得出了“经济政策选择不应受到理论概念束缚,应立足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和新征程”的结论。首先延安时期的战时经济政策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政策,是根据战时背景实事求是的选择。其次在计划经济阶段,国民经济恢复经济时期的经济政策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税收制度,服务于经济稳定;一五计划的经济政策强调计划的重要性,采取“边编制边执行”。最后在市场经济阶段,经历了改革开放、1984年经济过热问题、1992年小平南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等时期,中国经济政策始终实事求是,最终形成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新时代经济政策。

 

周文: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复旦大学周文教授阐述了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思路、常见误区以及相关概念。首先,他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应基于中国经济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不应过分依赖西方经济学理论,而应深入认识中国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书写中国经济理论。其次,他指出在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时,存在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等常见误区,这主要来源于经济学概念范式的苏联范式影响和西方话语,为避免这些误区应理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最后,他解释和对比了原始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强调了政府干预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中国古代市场经济的相关研究。

 

会场掠影

 

下午,两场中青年学者论坛先后举行,8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相继发表演讲。

 

# 中青年学者论坛(一)#

 

韩文龙:平台经济全球化与资本逻辑的超越

 

 

•西南财经大学韩文龙副教授以平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新特征为起点,深刻阐述了数字经济中供需两端的新特点,并提出数字化信息和知识是数字经济时代获取收益的源泉和保障,其不同的归属和占有关系会带来不同的分配结果;要通过数字消费实现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出必须超越资本逻辑,倡导“共建共享共治”的合作发展逻辑。

 

李怡乐:劳动力再生产理论的重构与党的民生政策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西南财经大学李怡乐副教授对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和党的民生治理作了解读,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波兰尼理论和女性主义的交叉互补视角出发,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动能转变的历史背景,论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主体参与的政治实践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她指出民生既是形成相对稳定增长结构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民重要的政治参与领域,党在民生领域的积极有效治理是建立平衡发展结构、并稳固政治认同的关键。

 

刘刚: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

 

 

•曲阜师范大学刘刚教授从创新的角度分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他指出,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新组合’”是研究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国内学者如卫兴华老师也提出要“跳出二要素或三要素之争的范围”来研究生产力问题;熊彼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很多交叉融合的地方,因此在研究马克思创新理论时不应忽视。

 

刘晔: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财政实践探索与思想理论结晶

 

 

• 厦门大学刘晔教授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财政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就是百年党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指出党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先后形成了“供给型财政”、“建设型财政”、“公共财政”、“现代财政”等财政思想理论与财政实践经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起到了基础和支柱作用。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财政实践和理论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百年历程中一以贯之的若干逻辑脉络依然清晰可见,并对当前及未来的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中青年学者论坛(二)#

 

龙治铭:劳动不对等交换与中美贸易摩擦

 

 

•清华大学龙治铭副教授对劳动不对等交换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提出了新的解读,他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利用投入产出表与劳动时间对比的方法进行计算,发现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由中国流向了美国,与之前的结论完全相反。因此要为中美之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所负责的不应是中国,而是美国。基于新古典模型的研究,龙治铭进一步得出:在发展中国家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向的过程中,由于工资率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赤字会逐渐缩小,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齐  昊:中国的不平衡增长周期: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齐昊副教授根据不同时期国家政策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发展之间侧重点的变化,提出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定义了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进而对中国的不平衡增长周期进行分析,解释不平衡增长周期性的原因在于国家追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双重目标以及不平衡增长对分配的影响,并用Structural VAR方法为以上解释提供经验证据,得出不平衡增长有利于我国摆脱低水平收入陷阱,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不平衡增长周期的后半期,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经济增长放缓和分配有利于劳动是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模式的正常结果,值得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王艺明:碳减排政策、企业技术选择与排放权定价——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的研究

 

 

•厦门大学王艺明教授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碳减排政策是一个热点话题,他应用生产部门按比例承担污染处理成本的理论模型分析这种减排政策设计,对生产部门产出和污染物排放、产品价值和价格以及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又基于政府发放排污权且生产部门进行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减排政策设计对于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该分享为未来碳减排对企业技术选择、产品价值和劳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思路。

 

张兴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进路及其二元性

 

 

• 厦门大学张兴祥教授从逻辑演进和二元性这两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一个框架性的梳理。首先基于五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谁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的逻辑进路。其次点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大逻辑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双核结构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二元性,围绕“二元性”展开,可以研究效率与公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等诸多内容。